2025年是承載厚重歷史回響的特別之年,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重大節點。這不僅是一個民族撫今追昔、緬懷先烈的莊嚴時刻,更是一個國家面向世界、傳遞和平信念的重要契機。在此背景下,紀錄片作為兼具歷史記錄、思想傳播與藝術審美功能的重要載體,義不容辭地承擔著“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為時代明德”的神圣使命。隨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山河見證——我們的抗戰記憶”全媒體宣傳行動的深入推進,一大批多角度、全方位呈現抗戰主題的重大紀實佳作集中涌現。與以往不同的是,2025年的主題創作不止于對歷史的單向度復述宣傳,更是在全球化語境與當代化審美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創作自覺與系統性思考。
縱觀2025年的重大抗戰題材紀錄片創作,其核心突破在于實現了兩種敘事路徑的辯證統一與相得益彰:一方面,是以國家立場為基石,面向全球范圍深入進行東方主戰場核心概念的影像化論證,其視野之宏闊、邏輯之嚴謹,意在重塑既有的世界二戰史觀,為國家正名;另一方面,則是深潛于血色歷史的縱深肌理,以極具人文關懷的筆觸深描微觀個體的命運悲歡,其情感之真摯、細節之豐滿,旨在熔鑄有溫度、可共情的民族記憶之魂,為時代發聲。
重塑東方主戰場的全球認知
過去,在世界范圍內,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公共記憶與學術敘事長期以來存在著在一定程度上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巨大犧牲與卓越貢獻未能得到充分彰顯。2025年的重大抗戰題材紀錄片創作,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全球歷史敘事中的“溫差”與“偏差”,將推動民族記憶“全球化書寫”作為核心策略,其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
其一,是建立“話語橋接”“借嘴說話”的國際傳播自覺。為了打破文化壁壘,消解潛在的認知隔閡,紀錄片創作者們巧妙地引入外部中立視角,構建起跨文化對話的橋梁。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推出的《共同的使命》,巧妙借由外籍主持人邁克·沃爾特的視角切入,以海外受眾熟悉的語態邏輯和探尋方式,在重訪歷史現場的過程中層層深入地闡釋了中國抗戰所帶來的世界意義;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正義的審判》則邀請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顧若鵬(Barak Kushner)作為歷史向導,借助西方頂尖學者的學術公信力為中國在戰后主導的對日戰犯審判提供專業解讀與學理背書,讓正義之聲穿越歷史,再次鏗鏘回響;同樣,《七三一真相》聯合美國、俄羅斯等多國媒體機構,以交叉印證的視聽鐵證,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非人罪行進行全球范圍的揭露與控訴;《何以和平》則聚焦戰后國際秩序的構建,向世界闡明中國為維護全球和平所貢獻的智慧方案……這些策略的深層邏輯,在于通過一個中立的“他者”身份來觀照和講述中國的歷史,從而有效提升信息的抵達率與接納度,讓“中國敘事”在全球歷史記憶的場域中,變得更具說服力與親和力。
其二,是打造內容厚重、制作精良的本土創作構筑的堅實話語基座。在積極尋求國際對話的同時,一批立足本土、深挖史料的鴻篇巨制,共同完成了對東方主戰場全景式、多維度的系統梳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勝利》以1945年為時間坐標,圍繞偉大的抗戰精神,以政論化高度史詩般地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戰爭;江蘇廣播電視總臺的《抗日戰爭啟示錄》延續“啟示錄”系列作品的思辨風格,以模塊化的結構賦予厚重史實以鮮明的時代內涵;廣東廣播電視臺立項的《正義之戰》依托大量珍貴影像,全景式展現了全民族抗戰的恢宏進程;而吉林廣播電視臺制作的《重見天日——對話遼源二戰盟軍高級戰俘》,更是將調查的觸角延伸至亞、美、歐三大洲,通過跨國尋訪與取證,以無可辯駁的細節構建起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體系化證據鏈。此外,還有總臺的《山河銘記》《受降》、山東廣播電視臺的《熱血山河》與湖南廣播電視臺的《永不塵封的檔案》等作品集群,以不同切面、不同形態、不同方式共同完成了一次面向全球的真相還原行動,讓世界正視并震撼于中華民族在那場戰爭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與不朽貢獻。
以個體記憶構建情感共同體
如果說宏大敘事構建了歷史的剛毅骨架,那么微觀呈現則為深沉的紀實表達注入了溫潤的血肉靈魂。2025年的重大抗戰題材紀錄片從創作層面深刻地認識到,任何宏偉的家國情懷,最終都必須落腳于可感、可親的個體之上。在深入挖掘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之上,創作者們致力于建立一個跨越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情感共同體,從而讓歷史的重量與人性的光輝直抵人心。
首先是聚焦親歷者口述,構筑抵抗時間侵蝕的記憶之盾。隨著親歷歷史老人的日漸凋零,搶救性地記錄他們的口述史,成為紀錄片創作者與時間賽跑的重要使命。《盧溝橋:我們的紀念》以盧溝橋這一承載著民族集體記憶的意象為核心,首次公開了諸多珍貴文物與視頻資料,并通過百歲抗戰老兵的深情追憶,勾勒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底色;《我是八路軍》《抗戰回憶錄》等重點作品,更是直接以親歷老兵的口述為敘事主干,結合黨史專家的深邃解讀,將恢宏的戰爭史詩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抉擇、一次次生死的考驗,用最鮮活的個體記憶,詮釋了偉大抗戰精神的樸素源起與磅礴力量。
其次是拓展敘事光譜,編織多元群體的全民抗戰圖景。2025年這一輪的創作視野,不再局限于正面戰場上沖鋒陷陣的將士,而是以更加敏銳的洞察力發掘并呈現了更廣泛社會群體、民間力量的英勇事跡?!稏|北抗聯》聚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全景式地再現了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英雄人物于白山黑水間經歷的浴血奮戰;《家書四萬萬人的抗戰記憶》則獨辟蹊徑,以一封封飽含人間真情的私人信件為載體,揭示了戰爭給千萬個中國家庭帶來的切膚之痛,于無聲處聽驚雷;《烽火僑心》將目光投向五洲四海,從浩瀚史料中打撈起全球華僑華人支援祖國抗戰的感人篇章。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創作觸角延伸到了此前影像化少有涉及的細分領域:《英雄無名》首次深入危機四伏的隱蔽戰線,展現了黨的地下工作者們在諜海風云中的無聲較量;《紅色神府》作為首部全景式反映陜北神府蘇區革命歷程的作品,聚焦于一方紅色熱土的堅韌求生;《烽火木刻》則從藝術的獨特視角,闡釋了“筆與刀”的意象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際,成為喚醒民眾、鼓舞斗志的鋒利武器……這些多元化的內容,共同織就了一幅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戰畫卷,使得宏偉的國家記憶最終擁有了無數具體、生動的面孔。
最后是提煉共通情感,實現超越國界的價值共鳴。一些作品更是以超越國仇家恨的人道主義關懷,抵達了更為深遠的大道境界?!缎陌埠翁帯穼㈢R頭對準戰后日本遺孤這一特殊群體,細膩地展現了中華民族在自身承受巨大苦難的同時,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與博大胸襟。這不僅沒有削弱對戰爭罪行的控訴,反而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完成了對和平的呼喚與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引發了國內外觀眾廣泛的共情共鳴,也讓“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命題找到了共行共進的出口。
紀實影像的美學探索與精神傳承
除了在敘事策略上的雙線并進,2025年的重大抗戰題材紀錄片在美學表達與影像邏輯上也展現出諸多創新,不僅做到了對崢嶸歲月的忠實記錄,更提煉為了對不屈精神賡續傳承的當代圖騰。
其一是以“物”證史,從邏輯自洽走向證據閉環。區別于以往依賴專家訪談與情景再現的傳統模式,此輪創作更加注重將鏡頭對準文物、文獻、地標等真正承載歷史的真實印記。創作者們以不辭辛苦的探訪、嚴謹精微的考據,讓一件件具體可觸的檔案、實物成為線索,使歷史在“鐵證”的支撐下自己發聲。無論是《偉大的勝利——蘇聯攝影師鏡頭里的中國抗戰》中首次披露的蘇聯著名攝影師羅曼·卡爾曼的紀錄影片以及多種影像資料,還是《盧溝橋:我們的紀念》中“九君子”使用過的相機、茍吉堂在獄中寫下抗議的毛巾等散落在各地檔案館的老物件,這些來自天南海北、散發歲月溫度的有力物證,不僅夯實了歷史敘述的客觀性與可信度,也讓歷史的事件、英雄的形象因實物的佐證而變得更加真實可感。而這種由不同來源、形態與載體的史料相互印證、彼此咬合所構筑的證據閉環,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歷史表述的說服力。
其二是以“情”動人,構筑跨越時空的精神共同體。優秀的作品,總能找到歷史與現實的情感聯結點。2025年的抗戰紀錄片大量運用超高清、AI修復等前沿影像技術,以場景的沉浸式再現深入挖掘了那些歷經八十載時光洗禮,卻依舊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精神、情感內核?!短斓赜⑿蹥狻酚谇迕鲿r節重磅推出,聚焦于為國捐軀的抗日將領等英烈事跡,將英雄的黑白畫像修復為彩色照片,在深切的哀思中綿延著英雄的紅色血脈;《英雄無名》借助AI畫像技術,使閻寶航、陳濤等隱姓埋名的情報英雄鮮活地站在觀眾眼前;而《〈苦干〉歸來:一部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的傳奇》則創新性地沿著當年《苦干》這部塵封傳奇影片的拍攝足跡,在動態的歷史展演中重溫中美兩國人民并肩抗擊法西斯的珍貴友誼……大量紀錄片通過新舊影像的對比、歷史與現實的勾連,完成了一場場與先烈的時空對話。當鏡頭從烽火連天的昔日戰場,緩緩搖向高樓林立的今日都市,當“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的深情告慰響徹熒屏,歷史不再是塵封的故紙堆,而是化為流淌在血脈中的精神基因。這種情感的共振,有效地將對歷史的銘記,轉化為珍視和平、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實現了民族精神的代際傳承與價值延續。
2025年的抗戰主題紀實影像創作,是一次系統性、高水準的集體展播。這不僅是獻禮之作,更可以定義為一場自覺自發的深刻文化行動。紀錄片創作者們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與使命擔當,在宏大與微觀、歷史與現實、本土與全球之間找到了精妙的表達平衡點。通過對東方主戰場的全球化言說與個體生命史的深度描摹,成功構建了立體、豐滿,既有穿透力又有感染力的中國抗戰敘事體系。本次重大抗戰題材紀錄片的集中創作實踐,既為今后的主題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更在全球舞臺上為“何以中國”這一時代命題提供了愈加厚重、溫暖而清晰的影像注腳。光影為證,山河為鑒,這段用血與火鑄就的歷史,正在新時代中國的影像書寫中,煥發出永恒閃耀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國紀錄片網總編輯、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